欢迎光临石家庄博创空分设备有限公司网站!
返回列表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,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——浙江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经验
发表于:2022-07-05 分享至:

我国传统制造业在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中占比80%以上,仍然是我国工业经济的主体。经济能不能稳得住,主要取决于传统制造业能否修复动力,能否通过优化升级盘活巨大存量资产,能否从世界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。

浙江是我国最早探索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地区,2021年8月16日,工信部已批准浙江成为全国首个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示范区。浙江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中高端供给能力强、技术创新能力强、绿色集约能力强、产业协同能力强、要素配置能力强等方面,主要作法总结提炼为以下几点。

一、高规格组织保障,破解省市县三级联动难题

省委、省政府率先在全国做出全面开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决策部署,成立“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”,每年召开全省工作推进会议部署推动。在18个县(市、区)率先启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试点。先后印发《浙江省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(2018-2022年)》《关于深入推进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.0版的实施意见》,从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中,分三批遴选出48个分行业省级试点县(市、区),省转升办逐个出台17个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,明确改造提升路线图,并抓好年度推进。

加大技术改造财政支持力度。2017-2022年,省财政每年安排18亿元,对杭州市萧山区等18个县(市、区)每年安排1亿元,由各地统筹用于包括振兴实体经济发展(传统产业改造),将技术改造列为激励政策考核的重要内容。确保18个振兴实体经济(传统产业改造)财政专项激励县(市)每年用地指标不少于三分之一用于制造业项目,每年财政专项激励资金不少于三分之一用于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。

二、智能化改造引领,破解生产环节效率不高难题

将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,从企业示范、生态构建、行业应用等方面着手,不断提升智能制造发展和应用水平。实施万企智能化技术改造诊断计划,通过数字化、网络化改造实现企业数据采集、数据互联互通,提高企业生产制造效率;推进企业制造过程、装备、产品智能化集成创新,逐个部署智能工厂、数字车间,形成“工业互联网平台+企业数字工厂”带动模式。首创“点线面”结合智能制造模式,成为工信部重点推广的八大模式之一,即:“点”上鼓励企业针对关键生产工序和关键工艺环节开展“机器换人”;“线”上鼓励企业开展智能成套装备首台(套)的研制和系统集成,“面”上引导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/智能工厂。

大力开展中小微企业“企业数字化制造、行业平台化服务”试点。借鉴住建工程总承包“交钥匙”方式,遴选总承包商,为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技改路线,通过“配件、部件、产品的智能化研发→传统工业企业向科技型企业→高新技术企业→上市企业”路径的持续迭代转型,加快工业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进程。创建行业工业互联网云平台,针对生产企业的关键痛点和共性需求,定制开发低成本、易应用的微型智能制造系统,为企业提供设备远程控制、故障远程诊断和维护、设备异常分析等服务。涌现如新昌轴承、兰溪纺织等模式。如今,新昌规上工业90%以上实现了数字化制造,创造了山区小县亦能大规模发展数字经济的奇迹。

三、集群化发展推动,破除产业散小弱协同难的问题

全力推动块状经济集群化转型,先后确定杭州装备制造业、宁波服装、绍兴纺织、嵊州领带等42个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开展试点,明确以龙头企业培育、空间平台优化、重大项目带动、创新平台推动、政策要素支撑等“五大工程”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路径。示范区建立首席专家制度,针对其行业特点和区域特征,组建42个专家组,对应提供具体的技术和业务指导。2020年,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200多个,超千亿产业集群14个。杭州数字安防、宁波新材料、温州乐低压电气3个产业集群通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。

加大资源要素差异化配置力度,在全国首创产业跨域迁徙整合的模式,是一场打破行政藩篱的“攻坚战”。针对永康、武义、缙云五金产业集群,省政府牵头、三地共同编制《永康(含武义、缙云)五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施方案》,明确永康是“中国五金之都”、生产服务中心;武义充分发挥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;缙云是机械装备和特种合金材料产业定位,避免陷入区域产业低端化、产品同质化的困境。结合绍兴实际情况,推动袍江印染企业与柯桥区、上虞区印染企业实施兼并重组,实现异地提升发展。为实现两区之间要素指标顺畅流通,创造性打通指标转换通道,企业产能、能耗、排污等指标经相关部门审核后可直接跨区域一比一平移,彻底打通区域壁垒。如今,越城区34家印染企业已整合集聚成5个印染组团全部签约落户柯桥区蓝印小镇。据测算,绍兴完成印染化工集聚提升后,每年将可减少污水排放量4500万吨,相当于3个西湖的水量。

四、服务型制造增值,破解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难题

针对企业产品仍处于价值链低端,产品附加值低,同质化产品遭遇低价竞争的客观实际,着力提升工业设计赋值能力,培育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,加速传统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。截至目前,成功举办六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,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07家,创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(平台)366家,其中入围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(项目、平台)各19家,建立全国首个服务型制造研究院,服务型制造区域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一。

全面展开“传统产业设计再造”计划,每年组织100家传统产业制造企业启动创新再造升级,积极整合省内外工业设计产业生态链优势资源,根据制造企业特色和企业再造升级需求,进行产品创新设计。着力在服装、皮革,纺织面料、家纺、毛衫、袜业等行业打造在国内领先的示范性创意设计产业园区。带动一批企业实施“差异化”战略进行转型升级,走“立足传统产业—工艺/产品升级—创新创意升级”的路径。如杭州万事利走“面料—礼品—装潢—艺术品”的产品发展路径,成为丝绸行业领导者;绍兴嵊州巴贝走“面料—领带—装饰—高档服装”的产品发展路径,成为服饰行业重要品牌;宁波贝发走“笔—办公笔—礼品笔—环保笔”的产品发展路径,成为制笔第一品牌。

五、技术创新赋能,破解产业发展活力不足难题

创新是制造业企业持续成长的基本动力和保障。浙江持续成长型的传统制造企业多拥有市场地位较强的主业,通过走“聚焦主业+高研发投入”的发展路径,在细分市场、细分领域深耕细作,向“专精特新”发展,成为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支撑。如浙江玻璃集团早期主要从事玻璃制品销售和普通玻璃生产,通过持续改进减反射镀膜液的配方及技术工艺,在提高透光率、增强光伏压花玻璃与太阳能电池的适配性、提高发电功率等方面进行持续研发,成为国内第一家打破国际巨头对光伏玻璃技术和市场垄断的企业。2021年,太阳能光伏玻璃产能全球第二,市占率约为25%。

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,建立有效对接的产业化机制。搭建“基础应用研究—技术攻关孵化—产业综合服务”创新链条,如在磁性材料领域,由中国科学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、浙江省磁性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开展基础应用研究,浙江省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,以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产业孵化,同时,磁性材料创新服务综合体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等配套设施提供服务,构建磁性产业创新“生态圈”,成为浙江省新材料技术研究的人才、技术和创新高地。(文章采集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官方网站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)

拨打电话